黨的二十大報告三次提及的這件事,有何具體解決策略?
近幾年一系列重大國際事件的發生,使得國際政治經濟環境風云變幻,國際國內環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也使得我國的產業鏈、供應鏈面臨一系列重大挑戰。黨的二十大報告三次提及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問題,要求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的內涵
【資料圖】
何為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通俗而言,即指系統承受沖擊和恢復的能力。學界關于韌性的定義有較多版本,其中一個層次清晰、接受度較高的定義是將韌性分解成三個能力:吸收能力、適應能力、恢復能力。
吸收能力,是指沖擊還不是很大的時候,系統可以借助自身的一些運營策略,比如說安全庫存、多元采購等,吸收、排斥一些沖擊,使得系統基本不受影響。比如日常運營面臨的需求、供應、價格不確定等,基本可以通過吸收能力較好地應對。
適應能力,是指當沖擊大到一定程度,使得正常的產業鏈供應鏈運營機制被打破,企業運用一些柔性措施中斷這些傳播帶來的負面影響。比如,一個區域的倉庫受到火災破壞,原有的運營體系無法正常運行,這時系統可以通過備用倉庫或者重新規劃整個系統的調度來最小化或中斷其傳播后果。
恢復能力,是指當吸收和適應能力不足、供應鏈中斷已經發生時系統的一種恢復能力。如2011年的“3·11”日本海嘯毀掉了瑞薩電子的一家工廠,而豐田汽車當時所有的微控制器均由該工廠生產,微控制器的供應中斷導致豐田汽車全球產能受到嚴重影響,從該中斷狀態回到正常運營的過程體現了系統的恢復能力。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的具體策略
近幾年各種“黑天鵝”事件頻發,面對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外部環境,如何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成為企業關注的焦點。從專業化角度來說,供應鏈網絡拓撲設計、冗余和柔性,是應對產業鏈供應鏈中斷風險的幾種主要策略,這些策略又有主動式策略和響應式策略之分。
供應鏈網絡拓撲設計(例如網絡站點選擇)是一種結構級別的策略,網絡韌性取決于其拓撲特征,如密度、復雜度和關鍵節點數量。其中,供應商或設施選擇是常見的涉及網絡結構的決策。
冗余是一種廣泛使用的主動策略。它指的是向供應鏈添加緩沖能力以緩解干擾或沖擊,如庫存、多源采購、備用運輸模式等。然而冗余也意味著更高的成本,因此在設計冗余時,我們需要平衡效率和韌性。在設計中,最大的挑戰在于列舉無法預見的“黑天鵝”事件和估算其干擾或沖擊概率。
柔性是提高供應鏈網絡韌性的另一個常用策略,但它在不同的情況下含義不同。一般來說,它需要衡量備選選項的數量和異質性。與冗余不同的是,柔性策略既可以主動應用,也可以響應式應用。主動柔性包括采購柔性(例如備用供應商、多源采購)和流程柔性(例如利用生產設施生產多種產品)。當某些產品的需求激增或某些供應商受到干擾時,采購或流程柔性使企業能夠應用內置的靈活性采取救濟措施來吸收風險。主動的采購柔性、流程柔性也可以是結構級別的決策,因此主動柔性設計與供應鏈網絡拓撲設計存在一定的重疊。主動柔性的有效性是有前提的,即干擾事件不是系統性的或影響規模不是過度的。然而在實踐中,不同產品的需求可能高度相關,尤其是當整個行業出現短缺或供應被禁止時,多源采購或動態應急響應等主動采購柔性無法起到太大作用。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可能會采取響應式柔性方案。
響應柔性,是指企業在受干擾后采取救濟措施構建臨時供應鏈的能力。這種柔性使企業能夠將產能和資源轉移給面臨激增需求的產品,或獲得外部支持以恢復運營。動態能力在建立臨時供應鏈以實現敏捷性方面具有核心作用。對于不可預見的干擾,企業要善于鏈接各種資源,在現有供應鏈和目標供應鏈之間找到內在關聯,從而實現跨越。例如,在新冠疫情暴發后,比亞迪汽車重新設計了其汽車制造過程,開始生產口罩。三個月內,其產能增加到每天5000萬只,這不僅確保了口罩的穩定供應,還為其他行業的生產重啟鋪平了道路。比亞迪成功建立響應式柔性,其根源在于兩個看似不相關的供應鏈之間存在隱含聯系。聚丙烯是口罩的關鍵原材料,也被用于汽車制造,而口罩加工所需的無菌條件可以很容易在汽車生產車間得到滿足。這個例子表明,要建立響應柔性,企業需要具備良好的動態能力,并能夠找到供應鏈網絡中的隱藏聯系。
供應鏈網絡拓撲設計、冗余和主動柔性等主動式策略,有助于避免、推遲或減輕外部沖擊對供應鏈的影響。但當需求或供應沖擊的規模超出一定閾值時,它們可能失效。相比之下,響應式柔性是基于受沖擊后狀態的響應式策略,有望通過新的路徑引導我們走出困境。當然,響應式柔性對企業的創造力、與其他供應鏈實體的鏈接、實體之間的知識共享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產業鏈供應鏈管理和設計中培育網絡視角,對于企業識別和調用潛在的響應式柔性策略至關重要。此外,強化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激發企業內生動力,對于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也極為重要。
(作者為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
轉載請注明來源“上觀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欄目郵箱:shhgcsxh@163.com)
欄目主編:王珍
文字編輯:王珍 周丹旎
本文作者:吳肖樂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圖片編輯:項建英
編輯:qysb005標簽:


